活动背景: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与和谐。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文化节日,我们设计了以“中秋节是怎么来的”为主题的大班主题式课程。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中秋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活动目标:
1.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相关传说故事。
2. 学习中秋节的一些基本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等。
3.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 故事书《嫦娥奔月》或相关视频资料
- 制作月饼所需材料(面团、馅料、模具等)
- 关于月亮的图片或模型
- 背景音乐《但愿人长久》
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会有中秋节,并讨论中秋节的意义。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你们知道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吗?”、“中秋节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呢?”
2. 知识讲解
向孩子们介绍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包括其起源和发展过程。同时,可以结合一些图片或者模型展示月亮的变化,帮助孩子们理解农历的概念。
3. 手工制作
组织孩子们一起动手做月饼。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将面团搓圆后压入模具中成型,然后加入喜欢的馅料,最后放入烤箱烘烤。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孩子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还能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中秋节的独特魅力。
4. 分享交流
在完成月饼制作之后,组织一次小型分享会,邀请每个小组介绍他们的作品,并谈谈参与活动的感受。鼓励孩子们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增进友谊。
5. 总结回顾
最后,教师带领全班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及其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孩子们回家后向家人讲述今天学到的知识,并尝试与家人一起庆祝中秋节。
延伸活动建议:
- 鼓励家长带孩子观察夜晚的月亮,记录下不同日期月亮的样子。
- 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挑选关于中秋节的经典绘本供孩子们阅读。
-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安排一次户外野餐,在星空下感受自然的美好。
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主题式课程,相信每位小朋友都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秋节背后的故事与文化价值,同时也为他们留下一段难忘而美好的童年记忆。


